top
top
“30年中青记忆”系列报道之六
来源:新闻中心
日期:2009-01-12
作者:桑小楠
编辑:xiaolong

吴庆:见证学校本科教学的发展 

□文/记者 桑小楠

现任我校团研所所长的吴庆老师是我校87级毕业生,二十多年来一直在学校学习工作,见证了学校本科办学正规化的历程。

记者:您刚来学校时对校园的印象怎么样?

吴庆:我是1987年到我校青年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习的,经历了学校本科办学正规化的过程,自己也经历了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变化。刚入学时的校园很小很美,有很多花和果树,很多学生都“偷”过苹果什么的(笑)。当时三环还没修,路上都是马车,感觉我们就是在一个远离城市的田园里学习生活。

记者:您那个时候的学生生活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课余活动?

吴庆:那时候学生也不多,就四百多人,都住在老万年青宾馆三层,彼此感情都比较深。我住“101”房间,这几层楼用电总闸在我们宿舍。有的86级女生学习很刻苦,晚上想“加班”,就会跑过来让我们帮忙打开灯。我们那时吃饭也很有意思,每次都要帮食堂做点工作再吃饭,感觉有点军事化管理似的。出早操的时候,8个班排着整齐的队形,喊着响亮的口号,那阵势像是在互相较劲。

当时都是小班上课,老师也不多,师生关系特别近。那时,学交谊舞也是必修课,我们那一代的年轻人很喜欢跳交谊舞,各个班级都经常组织大家跳舞。一到周末,各班就在礼堂后厅举办舞会,摆桌子、布置会场什么的,各班歌手还轮流上去唱歌,气氛非常活跃。

我上大学的时候也很活跃,既是歌手,也是校足球队的队员,当时算是一个校园小明星,还有粉丝(笑)。同时也是个乖学生,基本不缺课,读马列、毛泽东著作都很积极。当时我是班上四个党员之一,我们班还有个马列学习小组,大家学得都很深,马克思的著作是一篇一篇读完的。

记者:您觉得当时的学生跟现在的学生有什么不同?

吴庆:这可能跟所处的时代有关系,我们那时的学生富有理想,很有责任感,真的是觉得自己要对社会承担一种责任,这种使命感非常强。从学习上来讲,我们那时没有现在这么多的硬性要求,比如说没有过四六级的要求。但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科深度不够,毕竟本科办学正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另一方面,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也使我们提高了综合素质。我觉得把现在的重视学术和以前的丰富群体活动结合起来发展可能会更好。

记者:您工作之后哪件事给您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

吴庆2006年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给我的印象很深刻,当时李秀峰老师在国外,由我主持公管系的工作,感觉压力很大。但也是这次评估,让我系统学习了高等教育的规律,在压力之下,老师们都很配合,大家对高等教育的办学规律理解得很深,对我的触动也很大。

记者:您觉得这些年来学校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吴庆:学校的变化跟国家整体变化是有直接关系的,跟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是紧密相关的。我们那时候还是有一些计划色彩的。当时生活在学校的感觉跟现在确实不同了。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的视野更宽阔了,更加重视科学,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了,学校开始办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也是顺应这一趋势,是很有必要的。学校也根据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增加新的专业。我们学校原来只有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后来增加了社工等一些新的专业,这是非常重要的。非本土的社工专业为什么发展得这么快?就是因为我们国家和国际接轨的速度很快。

我认为学校的发展变化跟全团的转型、国家的发展是紧密相关的。现在,我们很明显地感觉到我们学校越来越规范,越来越像一所现代的大学了。我读书那时候,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很少,课程体系也很粗糙,现在学生在学校里接受的学术培养确实比过去强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