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李晓燕:平凡中坚守着那份责任
“身边中青人”系列报道
来源:新闻中心
日期:2013-11-08
作者:平璐
编辑:赵桂宁

【编者按】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千千万万个中国人的共同努力,中青梦的实现也需要每个中青人的共同努力。在这个小小的校园里,学生、教师、行政人员、后勤人员,用他们的点滴力量助力着中青的成长与壮大,用他们立足本职做好本职的行动表达着爱校之情、荣校之心、强校之志。新闻中心推出“我的中青梦”之“身边中青人”系列报道,带领读者走近那些在我们身边默默付出的中青人。

 

文/记者  平 璐

 

 

“是ХХ吗,这里是收发室,有你快递,赶紧过来取!”像这样的话,她每天不知道要重复多少遍,一重复便是20年。从19岁来到中央团校,30岁进入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收发室,一转眼便到了50岁退休的年纪,这位见证了中青院成立与发展壮大的收发室员工,熟悉了一届又一届学生的名字,而她的名字——李晓燕,却很少有学生知晓。

早上8点,整个北京城都开始了忙碌,这时,收发室也进入到工作时间。当一杯花茶安安稳稳地放在桌案上,李晓燕一天忙碌的收发工作便开始了。

与“三棵树”旁边的快递员不同,在收发室工作,李晓燕从来没有手忙脚乱的时候。收发室只接收来自中国邮政的包裹、信函和报刊杂志,一般情况下,邮递员一天会来4次,早上来两次,分别送来当日出版的报纸杂志和邮政快递,中午两点左右和下午5点之前会再次送来各种特快和专递等。邮递员来的4次便将李晓燕的工作分割成了5个时段,每来一次,李晓燕要当即将这些快递按照楼号、院系、部门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收发室内右侧墙壁边上的近百个报箱便是为收纳这些分好类的信件报刊而准备的。随后,李晓燕将按照分类逐一告知各楼管理员和各院系。空闲的时候还要收看电脑邮件信息,确认是否有新的订阅。

对于李晓燕而言,日复一日的分类整理工作没有强度,也没有难度,就是特别繁琐。每天送过来的报刊有几十种,共几百份,但有很多种类只有一份,其中有学生订阅的,有图书馆订阅的,还有老师们自己订阅的,像《文汇报》就只有一份,遇到这样的情况,如果没有人主动来取,李晓燕就得一个一个地打电话去通知。

如果是汇款单、包裹、挂号信、特挂或者印刷挂,李晓燕会填写一个通知单,由每天来取信的负责人转交。但令人头疼的是,有时通知单下发了四五次仍没有人来领取。李晓燕指着一张通知单告诉记者:“这是上个月份送来的,但1个月过去了,给楼管发了几次通知单,还是没有人来取。”记者看到,这是一张来自北京某报社的汇款单,李晓燕说:“这可能是比较重要的东西,还得留上1个多月。”

每到寒暑假,不回家的学生只占极少的一部分,所以快递会比较少,但像银行对账单、明信片还是比较多的,不过没有人会担心寒暑假收不到信件,因为在大年三十和初一、初二的上午,李晓燕依然在岗,依然像往常一样工作。寒暑假未能及时交到同学们手上的那些信件,等到开学后也将继续发送。记者看到一封曾经自己也收到过的“垃圾信”,但李晓燕说,不管别人觉得这是怎样无用的一封“垃圾信”,只有收件人确认没用,才是真的没用,所以只能照常发送。

当然,并不是每一份信件都能准确送达,李晓燕告诉记者,“有时需要几个月的时间,也许努力到最后,也只好退回”。当采访即将结束的时候,记者从一堆信件中随意挑取了两封信,发现两封信地址不详或不对,一封信封上仅写着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ХХ亲启”,另有一封信封写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5号ХХ法院ХХ收”,似乎都无法转送。而李晓燕说,遇到像前者的情况,她会通知全校所有的宿舍楼楼管,让她们寻找相同名字的人,如果这个名字比较普遍有多个,就只好放在收发室好几个月,等同学自己上门了,因为是担心把信送错了人而带来坏结果。如果是后者,李晓燕推测说,“这个学生的名字有点熟,地址是某法院,有可能是某届已经毕业了的原法律系的学生,所以得首先联系法律系的学生处帮助查找,可能能找到收信人。”像这样的信件其实有很多,每一封都要处理,常常让李晓燕无法闲下来,而且更多的时候,她要对着电脑从几千名学生名单中查找出一名学生。

不仅仅是学生、老师和各部门的快递需要处理,李晓燕说,偶尔也会有家属区的快递或包裹的,也得要发送。

今年年底,李晓燕就要退休了,对于自己20年来每天这样的工作,她认为谈不上热爱或厌倦,她能做的,就是在最后的工作时间里,继续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摄影/高兴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