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
黄陈晨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既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以自强不息的奋斗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提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升到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高度,发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宣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超越“文明冲突论”“西方中心论”和“零和博弈论”,为人类探索现代化道路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经验、中国方案。
超越“文明冲突论”,为人类文明交往提供中国智慧
文明之间的交往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动力,人类历史的发展历程就是各文明之间交流融合、包容互鉴的过程。然而,自“文明冲突论”提出以来,西方国家对文明作出高低之分、优劣之别,将自身以优质文明自居,在世界范围内推广西方主流价值观,任意改造他国文化,夸大文明之间的对立性,忽视文明之间的合作性。
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这条道路“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而是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版现代化道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探索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坚持把现代化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把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与中国推进现代化的特殊经验相统一。在保留自身发展特色的基础上,充分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资本主义现代文明成果,实现了博采众长、完善自己,做到了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有机统一。妥善处理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
中国用自身的现代化实践证明了文明交流能够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能够超越文明冲突,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历史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超越“西方中心论”,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中国经验
现代化肇始于西方社会,近代以来,人们往往把现代化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联系在一起,简单地认为现代文明就是资本主义文明,现代化就是西方化。西方中心主义者对此更是深信不疑,不断向他国兜售西方现代化模式,妄图以西方现代化模式打造一个同质化世界。在西方“普世”现代化道路的迷雾面前,一些发展中国家为了谋求发展与富强,不顾本国具体国情和实际发展情况,直接照搬照抄西方现代化模式,结果非但没有实现本国现代化,反而造成经济停滞、政治混乱、社会动荡。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作为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进入现代化意味着将实现从少数人的现代化到多数人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后发国家的现代化,作为全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进入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只能停留于先发国家的神话。保持独立与追求发展是广大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共同课题,中国用自身现代化的成功实践让广大发展中国家看到了独立自主走自己的道路也能成为强国的希望,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一种新的借鉴和选择,向世界彰显出现代化道路选择的自主性与多样性,为人类探索现代化道路提供了中国经验。
超越“零和博弈论”,为破解人类发展难题提供中国方案
西方在实现现代化的原始资本积累过程中,伴随着对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侵略、掠夺和战争,面临着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破坏。当前,部分完成现代化的西方国家依然秉持着恃强凌弱的霸权主义、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赢者通吃的零和博弈等强盗规则,将西方现代化发展模式强加给其他国家和民族,不利于全球治理与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是和平发展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但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不会走扩张主义和殖民主义道路,更不会给世界造成混乱。”中国从来没有侵略扩张的基因,也没有殖民掠夺的历史,有的是“美美与共 和合共生”的文明传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以及历经苦难、铸就辉煌的坚定信念,这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始终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不走侵略掠夺、殖民扩张的西方资本主义道路,不认同“国强必霸”的逻辑,开辟了“强而不霸”的和平崛起之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世界逻辑。它倡导以相互尊重取代恃强凌弱的霸权主义,以公平正义取代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以合作共赢取代赢者通吃的零和博弈,以开放包容取代优胜劣汰的文明冲突,以绿色发展取代破坏环境的人定胜天,彰显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价值底蕴。
中国式现代化是既发展自己又造福世界的现代化,中国不断以自身发展为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创造机遇、提供动力。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为破解人类发展难题提供的中国方案。
(作者为中央团校党的青年运动史教研部教师,党的青年运动史教研部青年理论学习小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