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来说,热爱祖国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这一重要论述,为筑牢新时代青年思想根基指明了前进方向。新时代新征程,必须深刻把握青年群体成长发展的时代背景和现实需求,引导广大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怀爱国之心、立报国之志、增强国之能,把个人奋斗同国家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跑好历史的接力棒,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宽广舞台上绽放绚丽的青春光彩。
一、爱国主义精神与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内在统一
马克思、恩格斯充分认识到青年一代成长发展的意义,明确肯定了青年的社会地位和历史作用,把青年作为生产预备队和革命接班人来看待,指出青年是革命事业和人类未来的希望。1920年,列宁在《青年团的任务》中指出,“真正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任务正是要由青年来担负”。青年的正确政治立场选择是列宁首先关注的问题,由此出发,他充分肯定了青年在革命政党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共产党人在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进程中,结合中国实际,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青年观。毛泽东同志指出:“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他们最肯学习,最少保守思想,在社会主义时代尤其是这样。”邓小平同志指出,“青年一代的成长,正是我们事业必定要兴旺发达的希望所在”。这些论述一脉相承地揭示了一个逻辑:青年的爱国情怀是连接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的精神桥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两个大局”交织的时代背景,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要求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2015年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维系着华夏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2019年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指出:“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这些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爱国主义精神与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内在统一性:一方面,青年作为最具革命性、创造性的群体,其爱国情怀的培育与激发,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强调青年与国家命运的同频共振,而爱国主义正是这种同频共振的情感基础与价值纽带。从“把青春梦融入中国梦”的价值引领,到“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的实践指向,再到“让青春在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为人类的奉献中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的崇高期许,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基本原理,又将爱国主义精神贯穿其中,为新时代青年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南。这种统一性在实践中表现为:青年的个人理想只有与国家发展同向同行,才能获得更广阔的实现空间;国家的前途命运只有依靠青年的奋斗,才能不断推向前进。
二、中国青年运动光辉历程中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承与升华
一部中国青年运动史,就是一部广大青年在爱国主义精神感召下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接续奋斗的历史。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爱国主义始终是引领青年前行的精神旗帜。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爱国主义精神引领广大青年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奋起抗争。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面对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一批爱国青年挺身而出、奋起抗争,以“国土不可断送、人民不可低头”的铮铮誓言,唤醒了沉睡的民族意识,奏响了浩气长存的爱国主义壮歌。此后,无论是大革命时期“到民间去”的农民运动,还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扩红支前”的苏区青年;无论是抗日战争时期“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的全民族抗战,还是解放战争时期“护厂护校”、“支援前线”的英勇斗争,青年始终是革命洪流中最汹涌的浪花。抗日战争时期,数万青年义无反顾地奔赴延安,踊跃参加八路军、新四军,他们用热血诠释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爱国主义精神激励广大青年投身新中国建设事业。面对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广大青年积极参与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自觉融入党领导的社会运动之中,组建青年突击队、青年垦荒队、青年扫盲队,激发“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喊出“把青春献给祖国”的响亮口号。他们以“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铁人精神,以“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的雷锋精神,以“宁肯一人脏,换来万人净”的时传祥精神,在平凡岗位上书写不平凡的人生。他们将爱国主义情怀转化为建设新中国的实际行动,在一穷二白的困境下奠定了国家发展的坚实基础。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爱国主义精神感召广大青年勇当改革开放的弄潮儿。从“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时代口号,到“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特区青年;从“知识改变命运”的自学成才,到“下海经商”的创业先锋,青年始终是改革开放的弄潮儿。他们以“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进取意识,推动中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以“敢为天下先”的创新勇气,打破计划经济桎梏;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开放胸襟,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在这一过程中,青年不仅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更推动了国家的发展。他们的爱国情怀,体现在对改革开放政策的坚定支持中,体现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认同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指引广大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在脱贫攻坚战场,无数青年扶贫干部扎根基层,用脚步丈量山乡巨变;在疫情防控一线,广大青年志愿者逆行出征,以生命守护生命;在科技创新前沿,“天问一号”、“嫦娥五号”等重大工程中青年科研人员担纲重任,用智慧突破“卡脖子”技术。广大青年用实际行动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充满信心,“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铿锵誓言汇聚为奋进新征程的青春力量。他们关心国家重大战略、积极投身国家重大任务,以实际行动承担社会责任、服务人民需要,在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社会服务、卫国戍边等各领域各方面工作中争当排头兵和生力军,展现青春的朝气锐气,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挺膺担当。
三、以爱国主义精神筑牢新时代青年思想根基的现实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更加自信自强、富于思辨精神,同时也面临各种社会思潮的现实影响,不可避免会在理想和现实、主义和问题、利己和利他、小我和大我、民族和世界等方面遇到思想困惑,更加需要深入细致的教育和引导。新征程上,必须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引导新时代的青年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
不断强化青年思想价值引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树正了,青年才能立得正、行得稳,健康成长。通过更具亲和力、感染力、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理解,引导广大青年努力掌握这一科学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广大青年从内心深处厚植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共产党的信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提高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的领悟力,筑牢理想信念根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哲学智慧与道德理念,推动其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引导广大青年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涵养家国情怀,锤炼意志品质。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手段,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新空间,运用生动鲜活的现实案例、喜闻乐见的表达形式、具有情感温度的话语体系,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增强青年对主流价值的情感和理性认同。
持续完善青年工作格局。坚持党管青年工作原则,切实压实各级党委抓青年工作的政治责任,确保青年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推进。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把牢新时代青年工作的主题,最广泛地把青年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动员起来,激发奋进之力,引导青年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勇当先锋队、突击队。充分发挥共青团促进青年健康成长的政治学校功能,把加强对广大团员和青年的政治引领摆在首位,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构建主流价值导向鲜明、信息传播清朗有序的网络生态,共同营造有利于青年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竭诚服务青年成长发展,千方百计为青年办实事、解难事,主动想青年之所想、急青年之所急,着力解决青年群体的现实利益问题,有效促进青年就业创业、建功立业,让广大青年充分感受到党的关爱就在身边、关怀就在眼前。
(本文作者王冬梅系我校党的青年运动史教研部教授)
(转自《红旗文稿》2025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