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新时代的雷锋就是你
“雷锋精神在身边闪光”系列报道之五
来源:新闻中心
日期:2012-03-16
作者:陈彦全
编辑:毛赟美

/记者 陈彦全

三月,雷锋精神在乍暖还寒的华夏唱响,我们也在中青校园里寻找,寻找我们身边的雷锋精神——
   
手足情深中青暖
    记者采访了很多老师同学,似乎每个人一时都说不出具体的好人好事,但“生活在这个校园里真温暖”的感慨却是人人都有。也许,这种温暖,就是雷锋精神在校园里的体现。
   
法律系的严烨青说,雷锋精神是楼管姐姐清晨五点专程早起为她开宿舍楼侧门,以方便她拖动行李箱时候,她心中泛起的一股暖流。
   
经济系的李贵兴说,雷锋精神是凌晨一点钟拿到中文系的同学专程送过来的胃药时候,她鼻子突然的一阵酸。
   
新闻系的陈孟说,雷锋精神是素不相识的师姐贺嘉钰替她在图书馆四层找遍书不得,还主动要了她的QQ号为她传去电子书时,她眼角涌出的一片潮湿。
    08
级法律一班的同学说,雷锋精神是每逢申请奖助学金的时候,班上同学特别是党员同学的你推我让。
   
备战考研的同学说,雷锋精神是校工陈效梅、宋红在黑板上写下的鼓励话语。
   
教学一线的老师说,雷锋精神是每逢节日收到的写着学生质朴祝福的小纸条。
   
学子三号楼的保洁员陈海霞说,雷锋精神就是2012年的第一天,小姑娘们送给她的一大束火红的玫瑰花。
   
无论是募捐箱前的人头攒动,还是社工系的朋辈辅导;无论是各院系的考研经验交流会,还是新老生见面会,老中青人总是将无限的暖意透过工作、学习经验的心血总结奉献给新中青人,正是在这样的传帮带中,在回报与感恩的循环中,小小中青院更添暖意。
   
“我对母校深深感恩。任何时候,无论我多忙,只要我能为咱学校帮到忙的,我肯定来。”新华社记者、新闻系07届毕业生任沁沁说出的正是广大中青学子的心声。
   
“在中青,特别安全,丢不了东西。”经济系03级学生朱彤曾经这么跟她刚到校报到的小老乡说。这份放心得益于中青人之间的信任,更得益于每一位中青人为维系这份信任所做的点点滴努力。
   
“中青的孩子让我觉得心里特别暖。”陈海霞告诉记者,即使是在校外遇到中青人也会微笑打招呼,“那种温暖与随意的感觉就像一家人。”
   
小小中青院,暖暖我的家。这就是中青人对雷锋精神最直观的体会。
    
中青温暖出校门
   
脚在路上走,心中系神州。中青人不仅手足情深,还将这份温暖传递到校门之外。多少中青人,用脚步丈量社会,用头脑思考社会,用行动改变社会
   
走,到大漠里去,在人迹罕至的地方调研,践行低碳环保。
   
绿色青春环保协会暑假组织成员每人背着一个约三四十斤重的登山包,花了整整5天时间,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徒步行走至恩格贝镇。全程约100公里,穿越沙漠、草地、河流等环境,经受了炎热、昼夜温差大等气候。这样的徒步考察活动,中青人已经坚持了5年,只为用行动为环保作贡献。
   
走,到都市拾荒者中去,去了解基层群众的生活,思考底层群众的所思所想。
    08
级社工学院学生黄益彪与贵阳的拾荒者共同生活了30天。白天,他与拾荒者一起收购废品,亲历他们的工作;晚上,他和他们一同欢笑畅聊,了解他们的生活;半夜,他抓紧时间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倾注在笔端。最终,汇成了近两万字的报告,也切身体味到了世情民情,增加了为民众鼓与呼的责任感。
   
走,到需要帮助的地方去,送知识送捐款,能改变一点是一点。
   
“看着贫困家庭的孩子与年龄不符的懂事,心里真真生疼,总希望能多为他们做点什么。”西部之窗协会的向爱娥说,每次下乡到困难学生家中做家访总能让她再一次坚定为何出发。
仅西部之窗协会,自2004年开启支教项目以来,有超过750名中青人参与了播撒爱心与知识之旅,累计帮助2500多名孩子。2007年以来,“一对一”定点帮扶困难家庭孩子超过60人,筹得善款超过两万元,为帮扶学校捐赠文具价值超过5000元。
   
四川雅安、新疆库车、甘肃金昌、重庆三峡库区……中青学子支农支教,深入基层驱寒送暖,将中青人对雷锋精神的理解写在大地上。
   
身在校园,心怀天下。这是中青人践行雷锋精神的又一写照。
   
甘于奉献的咖啡豆
    有这么一个人生选择问题:若你现在面对着一壶沸水,你是愿意选择成为胡萝卜,成为鸡蛋还是咖啡豆?中青学子用行动作出了选择——不会成为在压力下变软的胡萝卜,亦不会成为外表楚楚却早已泯灭赤子之心的鸡蛋,而是成为一颗奉献自我,融入社会,让自己的醇香芬芳整个世界的咖啡豆。
      
在京西的深山上,你会看到法律系1998级毕业生袁煜驰领着整个斋堂法庭,带上国徽和原被告桌牌,到群众家中的院子里开展巡回办案。

袁煜驰所在的斋堂法院负责雁翅、清水和斋堂三个镇的民商事案件,这三个镇地域比东城和西城的总面积还大。他和同事们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选择了五个村设立巡回审判点,保证每点覆盖七八个村,每周至少去一个点开庭。
      
听不懂当地方言,他就找了多名当地群众当语言老师苦练了许久,现在俨然成为门头沟的“百事通”;发现群众起诉书书写不规范,他和同事上街发放起诉书标准范本模板,发现收效不佳,就自己花心思琢磨,将西游记人物化身为原告与被告,用浅显的语言写出老百姓能看懂的“猪八戒起诉书”。
     
“这样的起诉书,村民爱看。”袁煜驰说,在基层就得把法律掰开揉碎讲大白话,把村民的死理和法律合上辙,村民反而痛快,判也服,调也认。
     
每年,袁煜驰和他的同事能审结调解二三百件,接待超1200人次,随着对当地民情的熟悉和办案效率的提高,这个数字可能还会飙升,但他估计在2013年轮岗下山前,他接送女儿上幼儿园的次数却只停留在个位数。
    2003年毕业的陈允广放弃找好的北京白领工作,而是到内蒙古的国家级贫困县达茂旗成为“志愿服务西部计划”10万名志愿者中的一员,从此扎根边境大草原。
     
作为家中独子,他忘不了母亲在电话里听他说无法回家过年时的啜泣,但作为草原大学生志愿者,他更忘不了的是草原孩子对知识渴望的眼睛。
     
在他蹬着三轮车一家家一户户地做访问时,他渴了就喝凉开水,饿了就啃随身带的硬馒头,他会被黄土呛得不住咳嗽,他会被沙尘暴裹成个泥人,但他用自己坚持不懈的家访、募集资金点亮了草原孩子心中求索知识的明灯,将温暖洒在了草原孩子的心中。
     
七年,他自掏路费8000多元,走访了40多个村庄里的400多名贫困学生,累计行程2500多公里,募集捐款43万元,帮助全旗397名贫困学生重返校园,圆了他们的上学梦,成为草原上传诵的“爱心大使”。
     
袁煜驰、陈允广这样的中青毕业生还有很多,他们默默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奉献着,把心中的爱化作一点一滴,润泽身边的一方方土地。
   
学成入社会,岗位求奉献。中青人不仅把雷锋精神带出了校园,更融入了自己的人生。

新时代的雷锋是谁?校园内,山区里,草原上,大漠中,中青人齐声答:
新时代的雷锋就是你,我亲爱的中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