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是专门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基本经验、基本规律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学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成果;本学科研究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为重点,深入研究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主要内容和理论实质,深刻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的基本规律,且依托国家级“共青团中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团中央首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全国研究培训基地、中央编译局“青年政治人才培养研究基地”等高端科研平台和优势,注重马克思主义与“青年”相结合,着力于党在青年工作领域特色鲜明的培养方向。
本学科主要有两个研究方向。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内容体系、历史地位、 指导意义、发展进程、基本经验和实践探索;着重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背景、发展过程、科学体系、丰富内容、历史地位和世界意义等方面的研究。二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研究。系统研究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继承发展;系统研究习近平关于青年工作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和重大意义、理论渊源和思想根基、理论体系和实践课题;系统研究中国共产党与青年工作的内在逻辑,科学揭示党管青年的必然要求和职责使命。
本学科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方面形成了结构合理、基础扎实、专业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所有导师均具有博士学位,师资力量雄厚。近年来,本学科已同俄罗斯、巴西、古巴等国的高等学校建立了学术联系,同国内许多高等学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保持经常的学术来往,已召开多次由国内外专家参加的学术研讨会,学院主办的“五马”论坛和承办的全国政法高校“立格联盟”学术论坛已逐渐形成品牌性学术活动。
本学科的学制一般为三年,本学科毕业生的就业质量高,就业率高。本学科毕业生多在高校和各级党政机关、政府部门及公共事业单位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管理、宣传、政策咨询等工作。用人单位对本学科毕业生普遍评价很高。
导师:林江、郑建、杨新红、黄亮、张治银、梁超伟、黄陈晨、邓阳、梁莹、周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