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学院 王欢
引言
七十多年前,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打破重重封锁来到中国,来到中国,跋涉进入西北红色革命根据地,并融入当地社会生活,体察风土人情,秉承真实性原则写下大量通讯,最终这些通讯经整理而成《西行漫记》得以出版。斯诺是第一个进入红区采访的西方记者,他的采访实践将当时红区的风貌鲜活呈现于外界世人面前。如医生的天职是治病与救人,记者的天职则是传播与沟通。未知的信息就像是一枚枚火种,记者日夜追寻并将其传递,最终照亮世界。肯于实践,是记者最为重要的品质之一
作为新闻专业学生,大学时我曾读《西行漫记》,为斯诺的智与勇折服,他是名记者典范,记者肩负着发掘信息与传递信息的双重责任,更要对社会与民众负责。一定范围内的自由给记者以空间使其能够充分发掘可靠真实信息,自由是民众赋予的,因此新闻自由离不开记者承担其既定的社会责任。美国《自由与负责的报刊》是新闻界社会责任理论的典型论作,经久不衰,我一直期望能够到美国实地实践,深入了解美国的新闻业,了解其自由与责任的平衡艺术。这次暑期东行美国,我得以与蒙大拿大学新闻学院丹尼斯教授交流,并参观当地电视台,收获颇丰。
东行——沟通之行
我们一行二十二名师生,是中国高校文化与精神的载体,东行至美国,也肩负着沟通信息的责任,在此意义上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名特殊的“记者”,观察美国并传递中国。出行前我曾留下疑问:“是否美国如媒体与网络上所言?美国人眼里的中国又是如何?”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当今网络时代,信息借助互联网技术而以秒速传递使世界联通起来。但信息的碎片化、同质性与虚假化让新闻记者肩负了更加重大的去伪存真的责任。互联网铸就了广阔信息网的同时也造就了信息乱象。在东行之前我确实对于美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有了解,但信息都为他人口中的二次经验积累,以专业思维来判断,这些信息可信度有限。通过和美国当地人的观察与交流,蒙大拿大学教授们对于美国人文地理社会的悉心讲解,我们对美国概况有了真实而全面的了解。而老师与同学的各种精彩提问、见解和对于中国概况的介绍,也让教授们更加了解中国。东行,让沟通得以实现。
东行——体味之行
参观蒙大拿大学新闻学院和当地电视台,我从专业角度去体味美国新闻业。丹尼斯教授细心而富有逻辑地为我们讲解了美国新闻史。网络的发展让传统媒体如临大敌,甚至倒戈以寻求出路,如美国《基督教箴言报》放弃纸质出版仅销售电子版,这让新闻人、职业记者心灰意冷。同样的遭遇在中国媒体业也在上演。受众的阅读习惯改变了,印刷媒体的速度又不及网络,手机和电脑已经成为受众的“掌中宝”。传统媒体的出路在哪里?这是全世界的新闻人都在思考的问题。丹尼斯教授通过权威调查数据与分析解答了这一问题。数据显示,专业传统新闻媒体如电视、报纸,依旧是受众在了解重大新闻事件时的主要渠道,非专业新兴媒体如互联网、手机等,更主要是受众的娱乐与讨论平台。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传统媒体较之新兴媒体,更具备权威性。权威性从哪里来?从其提供信息的真实与可靠程度中来。而如何能够继续保持与塑造传统媒体的权威性?这就需要记者秉持社会责任,对于事件进行如实调查与客观分析。
由此可见,受众本身就懂得在信息自由的互联网海洋里,根据自身需要选取对其有用的信息,向肩负社会责任的传统媒体处去印证信息的可靠性与真实性。信息自由流通是大环境,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听到来自四面八方各个阶层的声音,而社会责任则是传统媒体需要去恪守与承担的,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民众的基本权益和社会的有效运行。这就是美国新闻业自由与责任的平衡艺术。
后记
短短的二十几日一晃即过,东行有收获也有遗憾,在我心中这是探路之旅。很感谢国交处和研办领导与老师在前期的辛苦工作和出行前的关怀,也感谢同行焉老师、蔡老师和陈老师的陪伴,还有那些共同度过那段日子的伙伴们,他们都如此优秀而守礼,“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今后的日子我们共勉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