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美国哈佛大学暑期学校201507】十日后
来源:
日期:2016-10-10
作者:
编辑:蔡晨青

法学院 陈芊默

从美国归来已经十几日,恍惚间竟觉得这一切仿佛一场梦一般。然而夏日的蝉鸣,翻滚的热浪都在提醒我,我,此时此刻,正在我的国家,我的城市,而非大洋的彼岸。

人的一生是一场不断通关的游戏,我们只知往前进,去迎接下一个挑战,同时造物主没有给我们写下可以回头删档重来的程序。年龄渐长,经历的事越多,过去的事我们只能存放在脑海里,过去的越久就放得越深,不知能更好地保存还是会更快地遗忘,就这点来说人类究竟是更有情的动物还是更无情,实在难以判断。但是人有选择的权利,我会选择去记住这14天我能记住的一切,就让它们在我脑海里像是昨天发生的一样,因为能跟大家一起,来到美国,一起上课,一起游玩,实在是人生一大幸事。

雷尔诺夫斯基说:“如果实在不知道怎么写一篇文章的话,就从故事的一开始说起吧。”我决定遵照他说的。

13个小时的飞行让我们跨越了太平洋,(按照飞行图上看)经过了北冰洋,从亚欧大陆的东岸抵达北美的东岸,迎接我们的是凉爽的空气和肿胀的腿脚。本来天真地以为,下了飞机我们就将直接抵达期待已久的MIT宿舍,没想到大巴把我们拉去又吃了一顿,之所以用“又”,我想大家都懂的[微笑]。虽然告诉自己少吃点,但遗憾地还是吃了很多,放下碗筷的那一瞬间,我就心想不好,这次旅行,估计会胖。就想要印证这句话一样,以后的每一顿饭都让我产生这样惟有泪千行的想法。刚到美国,一切都太新鲜,在华人街看见申通快递的广告觉得有新奇又亲切,似乎是在进行市议员的选举,到处是宣传,好不热闹,虽然没什么人,但是一副烟柳繁华地的景象。

终于到达MIT宿舍,在美国同学的招待下(忘了是谁)我们终于吃到了7月20日的最后一顿,足份足量的良心甜甜圈。然后各回宿舍,各入梦乡。实际上,要说一开始打开宿舍门的时候,是略有失望的,果然微博里的都是骗人的。但是仔细一想觉得美国宿舍也有许多我们值得借鉴的东西。首先它的公共区域非常舒适,大量的沙发,桌子,我甚至都可以想象在期末的时候,多少MIT学霸围在一起复习的热闹场景,也终于理解了为什么哈利和罗恩总喜欢在公共休息室写作业。公共区域里还有游戏桌,放映厅等,安静美丽的小花园也开放给学生使用,这些在国内的宿舍是少有的。我们的宿舍只是在满足我们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有的时候就像是在在一个空间里能把这么多人塞进去的感觉,设计颇有不合理之处。其次,宿舍楼的文化。MIT宿舍楼造型各异,有自己的名字,而不像国内大学只以数字区分,如我们所住的NEXT HOUSE。而且宿舍一进门的照片,学生们在草地上用身体摆出NEXT HOUSE,莫名地就感受到了学生们对宿舍的热爱。最后,就是寝室内部。美国每间宿舍都是差不多是1、2个人住,在人数上比起国内有着优势,但是中国毕竟人口多,多人合住的现状不能马上改变,但其他方面还是可以借鉴。宿舍里的家具很轻便,感觉以美国人自由的性格,哪天要是开心了就搬起家具们改变一下空间格局也是可以的,格子、抽屉也很多,非常适合收纳,而且空间较大,卫生死角较少(如果打扫不到把家具移开就好),整个房间都呈现出宽敞明亮之感,住久了就渐渐忘了自己寝室那挥之不去局促感。

[上图:没想到自己在美国竟然可以以这样一份酸奶做早餐]

21日开始,我们就迎来了在哈佛的领导力课程。第一天的下午,由于时差,上课止不住地想睡,心中跟讲课老师讲了一万句对不起,但还是神游天际。但也正是在这迷迷糊糊中我们开始接触了领导力的内容。一天一天的内容太过琐碎,索性用整体的观点看问题,对这个课程交给我的东西,谈一谈我的看法。

以前说起领导,leader,人们总是会认为是官居高位者,是企业的一把手这样的一个部门的头儿,说起他们的性格一定会是那种雷厉风行,霸气外漏的,如果是个女人,那就一定会被冠以“女强人”称号。然而这样的观点可谓是社会固有的成见,比如我高中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领袖型创新型人才……”,有一老师就曾表示领袖、领导的位子那么少,怎么可能人人成为领袖,大家都去当领袖了,谁去干活……,这就是典型的对领袖的误解,这样的观点也有危害,它一定程度上阻止了人们将自己定位为领导或向领导努力的可能性,让人们给自己设限,渐渐地就压抑了许多人的可能性。

然而领导并不是这些表面的东西,领导是不是一个地位,而是一个能为别人服务的人,他在帮助别人的同时让自己、他人和组织都变得更好。也许领导手中没有权、没有钱,但是他整个的人就是团队的一大财富。成为一个领导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梦,但是做好一个领导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当一个人最终爬到山峰上时,他应该看到的是团队眼前的绚烂的光景,而不是关注自己个人最终到达的海拔。

听完这一系列课,心中的能量似乎被点满了。我确实是个普通人,但并不是说我就是领导的绝缘体,我有自己的才能与优点,有人需要我,有团队需要我,我可以做很多事,我可以成为listener,也可以成为好的leader。这将是我努力的目标。

除了课程,在相遇的几位美国同学身上我也感受到了许多。有人说青春是玫瑰色的,而他们正是玫瑰色的最好代表,她们朝气蓬勃,阳光向上,未来的阳光已经洒在了她们身上,她们的人生将是绚丽多彩的。之前总

认为自己可能终其一生就是“故事里的小黄花”,毕业后典型的“没有故事的女同学”,但是我从她们身上看到许多的未来。没有人生下来就知道自己要干什么,我们总要去触碰,去经历,去感受,才逐渐体会到自己有志于投身的事业是什么,我们的身上有无数的可能性,不要埋没了它们。

[上图:想念MIT,希望以后能回来,打“魁地奇”]

我们的同学,我也感谢命运让我们相遇。我认识了第一个比我起得早的室友,认识了人如其名一样可爱的同学,有温婉的学姐,有小男孩一般的少女……(不能一一盘点了)“乐莫乐兮新相知”,感谢这次旅行让我在小小的中青院认识了更多的朋友,我因为认识大家而感到幸福。

此时的我正像刚刚抽离出一个梦境,如同在冥想盆里旁观着我的记忆。

我突然有点明白,井上雄彦为什么会以“十日后”作为《灌篮高手》的结局。十日,足以洗涤人在当下的冲动,平复人心的躁动,风雨过后只会是平静。在这一片平静下,有悠闲垂钓的少年,有刻苦训练的少年,有难得安静养伤的少年,也有一个在敲打键盘的少女,热血不息,青春不止,人生还会有更多的美妙旅程,这只是一个开始。